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十年:红色赣南的绿色崛起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时间:2022-06-29 08:59:09访问量:

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前进的足迹;重要的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意见》指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自此,这方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染就的红色土地,前行之路豁然开朗。

10年之期,岁月又一次来到它的“交点”。这是赣南儿女难以忘怀的10年,10年苦干实干,10年奋勇争先。这还是赣南儿女前所未有的10年,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红色,是赣南的底色;绿色,是赣南的亮色。怀着由衷感激之情,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和国家部委倾情帮扶,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南儿女以扎扎实实的成绩,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交出一张红色赣南绿色崛起的合格答卷。

答好“填空题”,健全制度体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5年3月6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总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记挂心上。

要求字字千钧,牵挂饱含深情,嘱托意义深远。赣南儿女铭记于心,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干事创业的实践力量,化为自觉守护绿色家园的坚定信仰。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统筹多方资源,形成环保合力。如何贯彻“一盘棋”的思想,以齐抓共管推进工作,成为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的关键。



东江源

于是,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的赣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每年度召开全体会议,研究推进重大事项。而赣州市人大连续5年审议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按领域划分,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分别设立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城市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 10 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牵头部门。

全面开展组建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协同攻坚体系,确保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

完善的机制下,赣州市形成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地各部门具体落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监督的齐抓共管大格局。

近年来,一则则法规、一项项制度在赣州接连上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城市管理等条例相继出台,环资审判、检察蓝护卫生态绿、生态综合执法等制度率先在江西省建立并有效实施,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和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制度也落地实践。

由法规、制度编织形成的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制化轨道,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个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此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保障执行效果需要制度能“长牙”“带电”。赣州市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印发生态环保责任清单,修订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并制定实施细则,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赣州市运用手中的绿色指挥棒,树立新发展理念。在江西省率先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纳入市直绩效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双重考核”,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构建导向鲜明的绿色政绩考评体系。建立了环境损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责任链条”,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逐步健全,使得制度利器作用不断发挥,绿水青山得到守护,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答好“取舍题”,根治环境痼疾


赣州这座城市,伴水而生、因水而兴。

蜿蜒流淌的章江、贡水,在八镜台汇入浩浩荡荡的赣江,成为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支流之一。而一路南下的东江,是东江流域沿岸及珠三角、香港等地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事关4000余万人口的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确保赣江“一江清水向北流”、东江“一江清水向南送”,成为赣州的要紧事。

“以前都是在渔船上生活,直到9年前搬到岸上。”清澈明亮的上犹江边,莲花山鱼馆老板邱均华回忆着往事。上犹江是赣江的重要支流,2013年前,邱均华一家和众多地地道道的“水上漂”一样,吃喝拉撒都在上犹江上。当时,渔业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相互交织,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下游水质受到影响,上犹江清水不见。

2013年开始,上犹县全面开展渔业整治、渔民上岸工作,引导渔民搬迁上岸转产致富。流域内先后建成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同时,全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16座,分散式设施210座。

事实上,水环境保护的努力体现在赣南大地每一寸土地上:

稀土尾水流域化系统性治理中,龙南市边建设、边试验、边完善。目前,市内5座稀土尾水处理站日处理稀土尾水6.2万吨,每年将削减氨氮排放2200吨,为改善稀土矿区地表水及龙南出境断面水质提供了可靠的工程保障。

在东江流域,自2016年以来,江西、广东两省签署两轮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并继续推进第三轮补偿协议签订和长效机制建立。截至目前,东江流域共获补偿资金27亿元。

与此同时,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步进行,赣州一刻也没有停歇奋进的步伐。

建立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作战指挥机制,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扬尘、油烟、机动车等专职巡查队伍,实行“日发布、周提醒、月通报”排名考核机制。提升科学治污能力,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第三方管家服务,强化污染天气预警。综合采取“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燃、禁烧、治油烟”措施。

深入推进耕地周边涉镉排查和重点在产建设用地隐患排查,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扎实开展“限塑”行动;建成赣县、信丰等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问题厕所整改5.4万户,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建成1840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赣州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水越来越清澈了。”这是很多赣州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数据显示:到2021年,赣州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9.5%,首次实现江西省“双第一”;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1%,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8.6%,全部断面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赣江干流(赣州段)4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答好“统筹题”,践行绿色发展


2022年6月,崇义县君子谷百草丰茂,众鸟翔集。巍巍群山、茫茫林海中,一株株新梢上密布皮刺的刺葡萄成为绝对的主角。

“刺葡萄生命力极强,当地人也称之为‘霸王藤’,但村民们一度没有认识到其经济价值。”君子谷的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砍伐经济林后,为了清理林地和恢复土地肥力,多会选择“炼山”的方式,即大火烧山,包括刺葡萄在内的野果和植物植株一烧而尽。

而如今,经过20多年的探索,昔日人们以为毫无价值的野果子“刺葡萄”,正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突破口:刺葡萄干红、果酒、起泡酒等生态产品先后研发投产。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等与刺葡萄相关的企业长期实施保护性收购,附近的村民逐渐认识到野果价值,不仅不“炼山”,还在君子谷的带动下种植刺葡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

刺葡萄的蝶变,只是赣州市“三产融合”的一个缩影。从丰富的生态资源中挖掘生态产品价值,让二、三产利用好一产的优良品质,让一产共享二、三产的丰厚利润,实现农业支撑、工业反哺、服务业赋能的“三产”融合,赣州市绿色发展路径愈加清晰。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之美誉,是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加工基地。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考察时强调,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全力提升稀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赣州全面梳理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链情况,编制了《赣州市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建立链长制议事机制,打通上下游、全链条。

瞄准产业中高端应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向稀土永磁电机、永磁变速器等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延伸。2021年,赣州有色金属产业规上企业营收1377亿元,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手握稀土资源“王牌”,赣州也在不断整合集聚高端“创新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相继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无央企总部的空白。

2021年3月底,赣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0年以来,赣州市形成了以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2021年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1年度同比下降54.3%。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章贡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产品获批国家绿色设计产品。



修复后的柯树塘废弃矿区

忘不了这10年间,那一颗颗滚烫的帮扶之心,那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助推赣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前行。

生态环境部自2012年起对口支援赣州崇义县以来,始终关心赣南老区的发展,选拔干部挂职帮扶,累计组织专家学者90余批次600余人赴现场指导、定向帮扶……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十三五”期间,定点帮扶赣州市南康区横市镇大陂村,为大陂村带来“生态扶贫”理念,拨付项目资金、争取项目支持,帮助当地实现农村环境整治……


南康家居小镇

时光飞逝,奋斗留痕。

而今,这张来自赣南的答卷,又将开启新的篇章。新起点,路犹长,赣南将把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爱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路。


崇义:一颗酸枣架起“两山”转化桥梁


崇义的上堡梯田

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为全国县级第一,是中国南酸枣之乡。拥有野生南酸枣26万余亩,人工栽培南酸枣5万余亩,年产南酸枣鲜果10万余吨,研发的南酸枣系列食品年产值突破5亿元,形成了高品质种植、精深化加工、科普性观光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一颗小小南酸枣,有效架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打造出“三产融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崇义模式”。


工人们正在分拣酸枣

寻乌:探索矿山修复“三同治”模式


寻乌县在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探索废弃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利用“三同步”机制,推进了七塅石片区治理修复工程。同时,构建水陆空共治格局,扎实开展碧水、净土、蓝天保卫战。打造上下游共治模式,实行“源头移民保护-流域内治理-出境断面监测”全流域治理。坚持区域联动,与下游广东省境内县(市)定期开展联合监测、执法、演练等,加强跨省协作,实现了流域上下游共商共治共享。


治理后的七塅河片区


上犹:“三大工程”力保清水入长江

近年来,上犹县出境断面水质全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综合指数在全市20个县(市、区)位列第一。实施“三大”工程,系统推进治山理水;减少污染排放,对库区进行水上、水面、水下系统性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努力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降低环境风险,着力减轻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上犹县水岩乡七星湿地的白鹭


章贡:建起花园城市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章贡区砥砺奋进,把政策机遇、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大力推进美丽赣州建设章贡行动,实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治理综合指数连续两年在江西省排名第一,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章贡区以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环境问题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赣州建春湿地公园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


文章关键词:
分享文章到
扫码浏览